中医初入门必看,何为《伤寒杂病论》?伤寒论的基础认知与理解

百家经典 2023-03-01 17:08:20   点击量 : 995  

2023-02-27 15:26:22    作者 : 经方扶阳学堂

如何读《伤寒论》?

如果就是为看病,就读方证对应的东西。比如咱们国内,大家为什么觉得胡希恕的东西很通俗,易读懂呢?因为它简单,好入经方的门,他没有理论,他就讲方证对应,因为研究经方的理论不全。

为什么讲方证对应,不讲理论反而最好呢?

因为张仲景的理论成书之前,很多方子都已有,药物组成治什么病,在张仲景之前的医生的大量实践,已经把药物的组合搞得很清楚。

比如五苓散证“脉浮,口渴,小便不利,饮水则吐”,凡是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就可以用五苓散,就这么简单。脉浮,即表明是在太阳证的局面下,也就是有表证的局面下。

哪怕是个霍乱,五苓散亦主之;哪怕是尿路感染或急性甲型肝炎、呼吸道感染、胃肠炎、心肌炎、鼻炎、皮肤病,都可以用。它已经把限定的条件讲清楚了,你用就对了,不要问为什么,如果你自己回答不好为什么,不光误导你还误导别人。

我们从宋朝直到明清朝,中医研究《伤寒论》的学者们一直试图用中医既有的理论来解释《伤寒论》,但都不能成功解释。

因为《伤寒论》里面有一套自我的体系,有一套完整的构架,是不能用另外的中医理论(《黄帝内经》)解释《伤寒论》。在张仲景那个时代《黄帝内经》是主流,张仲景的知识体系为小众,而且在那个时代张仲景为了传播他的知识,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东西,就要让更多人应用,学会用了就能济世救人,所以要讲究实用。发热头痛,无汗,项僵,先用麻黄,口渴,用大青龙,有痰饮水气,小青龙等......他没有讲理论的条件,就是尽快教会大家技术、指南,你用就对了,讲理论越讲越麻烦,等把学生教会了,病情都过去了。

他总结自己的,也总结前人的。为什么不叫八经、九经?六经有内在的联系,内在的逻辑关系,是我们后来的人没有讲清楚其内在的逻辑关系。所以张仲景没有把自己的内在逻辑关系讲出来,后面的人也搞不清楚它的内在逻辑关系,只会拿其他的理论来套,用阴阳五行、五藏、经络等理论来套。其实我们很多人对五藏理论自己也搞不清楚,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具象文化,不是逻辑推演,所以明清以前的医者从张仲景这里找营养,把张仲景捧得很高,但都不能完全理解张仲景。

再如金元四大家、张景岳命门学派、温病学派的出现,这都是对经方家的不理解。温病学派在治疗好多疾病时不能用麻桂,仅仅在有表证时才用,卫分证用,气分证时就和经方走一样的路。气分就是阳明经,和阳明经就是一套东西。到了营分证、血分证有区别。

张仲景探讨的是血管痉挛性的问题即血管通透性下降,他们探讨的是血管扩张性的问题即血管通透性增强,血管内容物就流出来了,血管壁就有了炎症了,就走到营分和血分去了,这就是二者的不同,温病学完全没有离开伤寒论的总框架,这是温病学。金元四大家仅仅是在经方的某一个点上的探索——李杲是在太阴病问题上,围绕太阴的问题展开和探索,火热论是围绕阳明问题,滋阴派是围绕厥阴问题,......整体来说都没有太多的建树。就像我们现在学《道德经》都有质疑,因为后人的思想没法达到其高度。再加上我们中国是一个文人治国的国家,大家喜欢讲理,一定要在理论上讲清楚。这也就是大众用中医的理论来理解张仲景的困惑所在。

本文来源于:http://www.yaoshixiu.com/baijiajingdian/332957.html,转载请注明来源.
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
Copyright © 2021-2022 yaoshixi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众妙之门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,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。客服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

备案号:鲁ICP备2022001955号 联系方式:daokedao3713@qq.com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