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,是人生的两种修行状态
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
冬天蛰伏入土的昆虫,在此时被雷声惊醒,纷纷爬出地面。
而“惊蛰”这两个字,还包含更深层的涵义——
当“蛰”则伏,当“惊”便起,学会顺时而动、应势而为。
这是人生的两大修行,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。
时机未到,学会“蛰伏”
古人做事讲究: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人不与大势抗争,把握住时机,顺势而为,才能迅速崛起。
雷军说:风口上的时候,猪都能飞起来。
如果不在风口上,那就要懂得蛰伏,默默修炼自己,等待变化。
《周易》中说: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
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,行动就是妄动。
能大能小是条龙,只大不小是条虫。
君子要效法龙的精神,在时机不成熟时要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。
如果只是消极地等时机,那么等时机来了,也没有腾飞的可能。
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,修炼心性、积累学识。
正是这些积累,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
《管子》说:时则动,不时则静。有静气,沉得住,能等待,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。
时势一到,惊而“奋起”
楚庄王曾说:“三年不展翅,是为了生长羽翼;不飞翔、不鸣叫,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。虽然还没飞,一飞必将冲天;虽然还没鸣,一鸣必会惊人。"
默默蛰伏,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一飞冲天。
在漫长的冬季里,万物都在黑暗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。
惊蛰一到,蛇虫惊醒,草木发芽,积蓄一冬的力量,马上爆发出来。
萧索的冬日,不出几日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。
《菜根谭》说:伏久者飞必高,开先者谢独早。
蛰伏是一个积蓄势能的过程,磨砺好心性,提高了能力,时机一到,必然高飞。
汉代桓宽说: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。
如果现在一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,就尽管蛰伏,那正是为日后的腾跃做准备。
人也一样,只有沉下心来,默默学习,才有机会厚积薄发。
顺乎天时者昌,惊蛰时节万物惊动,各逞风流,而此时,一年的工作也刚刚开始,一切都是努力奋斗的起点。
【该忍辱时,如水般低下柔弱;该爆发时,如惊涛骇浪、吞卷山河——如此方是伏羲黄帝“且战且学仙”之真义】
本文来源于:http://www.yaoshixiu.com/dadaojiayuan/332907.html,转载请注明来源.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