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,为什么说吴三桂接受撤藩就是在等死
揭秘,为什么说吴三桂接受撤藩就是在等死
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吴三桂的故事,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清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年轻气盛的康熙帝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定撤藩,结果是由此引发了平西王吴三桂、平南王尚可喜、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的造反,是为三藩之乱。
康熙帝撤藩并不等于杀藩,就个人而言,吴三桂其实是可以全身而退的,只要他舍得自己在云贵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好。但很多人认为并非如此,所以今天就来讨论一下,吴三桂接受撤藩的话,到底是不是必死局面。
一、有着孙可望的前车之鉴,吴三桂接受撤藩肯定必死无疑?
有不少人认为,参考吴三桂之前降清的孙可望下场,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的话,那么肯定是必死无疑。
其实这个根本不是一回事,首先是时代不同,吴三桂是康熙时期,孙可望是清朝刚刚入关的顺治时期。
这其中差别可大了,清朝刚入关的时候,汉化程度不高,对于孙可望这种反复无常而且没用的小人,行事其实很是直接,从不会顾及名声不名声的,是没用了就直接杀之。
而且关于孙可望的死法是有争议的,一说病死一说被射杀,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他就是被射杀死的。
而到了康熙时期,清朝汉化程度已高,为了笼络汉人士大夫,深受儒家影响的康熙帝,还特意诏征博学鸿儒。
康熙帝还以宽仁标榜,对于吴三桂这样对大清有功的异姓王,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不给朝廷添麻烦的话,以帝王心术来看的话,肯定会留吴三桂性命的,以显示自己宽仁。
如果吴三桂在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以后,莫名其妙的死了,康熙帝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骂名,很明显是没必要的。
二、康熙帝并非是卸磨杀驴之人
如果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并且搬到辽东了此残生的话,那么就说明他这个平西王是对朝廷没有一点威胁了,康熙帝没必要跟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认真,更没必要去杀他。
这个参考一下欺主的鳌拜就可以看出来,鳌拜当年何等嚣张,结果康熙帝智擒住他以后,也并没有杀死他,只是将其禁锢。
鳌拜欺主,康熙帝念其功劳,都可以留其一命。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又有之前的功劳在,康熙帝更是没必要杀他。
而且清朝自入关以后,到了康熙帝时期,汉化已深,深受儒家影响,康熙帝身为其中佼佼者,在位时期,为了巩固统治,提倡的是满汉一家。
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,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其实也可以以此树立一个楷模的。康熙帝可以以此拉拢那些前明的降臣和降将,意思是只要你们好好干,肯定会善终的,朝廷不会滥杀无辜的。
当然可能还有人认为康熙帝残杀前明宗室,并非是什么宽仁之人,其实这跟卸磨杀驴没什么关系。自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对东晋宗室斩草除根以后,后面朝代大多对于前朝宗室采取的是残忍血腥的措施,虽然康熙帝这方面的确残忍,但是不能以此认为他就是卸磨杀驴之人,这两者不是一回事。
三、吴三桂造反原因再探讨
其实达到吴三桂这种高度,之所以造反,不在于撤藩以后的事情,而在于撤藩带来的恶劣后果。
如果接受撤藩,那么意味着他在云贵一带经营十几年,妄图其家族如同明朝世守云南的沐氏一般的梦想破碎,是他所不能接受的,所以自然造反。
当然除却这个原因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那便是到达当时吴三桂这种程度,很多事情已经是身不由己的,他即使答应撤藩,手下人恐怕也不会答应的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已经是一个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表,就算他想放弃所有的一切,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也不会同意,所以这也是他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尤其是吴三桂所在的利益集团,内部不说所有人,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同意撤藩的。
这个主要分两点来看,是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,他的班底自然也是跟随他投降的军队,还有后来收纳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旧部。可以说在当时是不受信任,处于边缘化的存在,也只有在吴三桂手下,他们才可以得以重用,享受种种待遇。
是吴三桂当时在云贵一带属于是半独立的状况,拥有的权力很大,而且朝廷每年还要耗费巨量银两供养,“三藩鼎踞南服,糜饷岁需二千余万,近省挽输不给,仰诸江南,绌则连章入告,既赢不复请稽核,耗天下之半”。
大家想想吴三桂手下的将士,不是随他一起降清的前明将士,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旧部,在清廷根本受不到重用,属于边缘人士,对于清廷也无从谈起忠诚。
而云贵一带属于半独立状态,吴三桂在这里可谓是一手遮天,这些将士在此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,如果吴三桂被撤藩了,他们肯定没有好日子过,还不知道排挤成什么样了,所以他们自然不同意撤藩,甚至会鼓动吴三桂造反,手下人的看法和鼓动,对于吴三桂肯定是有着很大影响的。
所以说吴三桂之所以造反,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了他这个高度,他身为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言人,有时候是真的身不由己,手下人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,加之他不甘心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,不愿就此放弃,所以自然是开始了造反之路。
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,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,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,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。
吴三桂接受撤藩就等于必死吗??
清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年轻气盛的康熙帝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定撤藩,结果是由此引发了平西王吴三桂、平南王尚可喜、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的造反,是为三藩之乱。
在之前关于吴三桂的文章之中,康熙帝撤藩并不等于杀藩,就个人而言,吴三桂其实是可以全身而退的,只要他舍得自己在云贵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好。但很多人认为并非如此,所以今天就来讨论一下,吴三桂接受撤藩的话,到底是不是必死局面。
一、有着孙可望的前车之鉴,吴三桂接受撤藩肯定必死无疑?
有不少人认为,参考吴三桂之前降清的孙可望下场,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的话,那么肯定是必死无疑。
其实这个根本不是一回事,首先是时代不同,吴三桂是康熙时期,孙可望是清朝刚刚入关的顺治时期。
这其中差别可大了,清朝刚入关的时候,汉化程度不高,对于孙可望这种反复无常而且没用的小人,行事其实很是直接,从不会顾及名声不名声的,是没用了就直接杀之。
而且关于孙可望的死法是有争议的,一说病死一说被射杀,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他就是被射杀死的。
而到了康熙时期,清朝汉化程度已高,为了笼络汉人士大夫,深受儒家影响的康熙帝,还特意诏征博学鸿儒。
康熙帝还以宽仁标榜,对于吴三桂这样对大清有功的异姓王,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不给朝廷添麻烦的话,以帝王心术来看的话,肯定会留吴三桂性命的,以显示自己宽仁。
如果吴三桂在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以后,莫名其妙的死了,康熙帝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骂名,很明显是没必要的。
二、康熙帝并非是卸磨杀驴之人
如果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并且搬到辽东了此残生的话,那么就说明他这个平西王是对朝廷没有一点威胁了,康熙帝没必要跟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认真,更没必要去杀他。
这个参考一下欺主的鳌拜就可以看出来,鳌拜当年何等嚣张,结果康熙帝智擒住他以后,也并没有杀死他,只是将其禁锢。
鳌拜欺主,康熙帝念其功劳,都可以留其一命。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又有之前的功劳在,康熙帝更是没必要杀他。
而且清朝自入关以后,到了康熙帝时期,汉化已深,深受儒家影响,康熙帝身为其中佼佼者,在位时期,为了巩固统治,提倡的是满汉一家。
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,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,其实也可以以此树立一个楷模的。康熙帝可以以此拉拢那些前明的降臣和降将,意思是只要你们好好干,肯定会善终的,朝廷不会滥杀无辜的。
当然可能还有人认为康熙帝残杀前明宗室,并非是什么宽仁之人,其实这跟卸磨杀驴没什么关系。自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对东晋宗室斩草除根以后,后面朝代大多对于前朝宗室采取的是残忍血腥的措施,虽然康熙帝这方面的确残忍,但是不能以此认为他就是卸磨杀驴之人,这两者不是一回事。
三、吴三桂造反原因再探讨
其实达到吴三桂这种高度,之所以造反,不在于撤藩以后的事情,而在于撤藩带来的恶劣后果。
如果接受撤藩,那么意味着他在云贵一带经营十几年,妄图其家族如同明朝世守云南的沐氏一般的梦想破碎,是他所不能接受的,所以自然造反。
当然除却这个原因以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那便是到达当时吴三桂这种程度,很多事情已经是身不由己的,他即使答应撤藩,手下人恐怕也不会答应的。
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已经是一个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表,就算他想放弃所有的一切,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也不会同意,所以这也是他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尤其是吴三桂所在的利益集团,内部不说所有人,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同意撤藩的。
这个主要分两点来看,①是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,他的班底自然也是跟随他投降的军队,还有后来收纳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旧部。可以说在当时是不受信任,处于边缘化的存在,也只有在吴三桂手下,他们才可以得以重用,享受种种待遇。
②是吴三桂当时在云贵一带属于是半独立的状况,拥有的权力很大,而且朝廷每年还要耗费巨量银两供养,“三藩鼎踞南服,糜饷岁需二千余万,近省挽输不给,仰诸江南,绌则连章入告,既赢不复请稽核,耗天下之半”。
大家想想吴三桂手下的将士,不是随他一起降清的前明将士,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旧部,在清廷根本受不到重用,属于边缘人士,对于清廷也无从谈起忠诚。
而云贵一带属于半独立状态,吴三桂在这里可谓是一手遮天,这些将士在此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,如果吴三桂被撤藩了,他们肯定没有好日子过,还不知道排挤成什么样了,所以他们自然不同意撤藩,甚至会鼓动吴三桂造反,手下人的看法和鼓动,对于吴三桂肯定是有着很大影响的。
所以说吴三桂之所以造反,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了他这个高度,他身为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言人,有时候是真的身不由己,手下人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,加之他不甘心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,不愿就此放弃,所以自然是开始了造反之路。
康熙为什么不听孝庄的话等吴三桂老死,而是急于削藩?
康熙当时在决定撤藩的时候,朝廷很多人是反对的。不过,虽然有那么多人反对,但是康熙依然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这样的行动。
康熙为什么急于削藩?
一、中国人渴望大统一的愿望。
中国这块土地和欧洲这些西方国家不太一样。中国人向来是很渴望大统一的。诸侯们希望做大统一国家的皇帝,百姓们也希望在大统一的国家里生活。虽然大统一的江山与老百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,但是只要国家是大统一的,就不会打仗,老百姓的日子也是好过的。因此,老百姓其实并不希望吴三桂造反搞割据。
二、老百姓认可了满清的统治。
虽然满清对于汉人来说是异族。但是,其一,清朝已经入关,入主中原30年,天下已经趋于稳定,老百姓已经适应了在清朝统治下生活。那种亡国的感觉,已经没有之前强烈了。其二,明朝并不是被清朝给灭掉的,而是被李自成给灭掉的。在那时候人的心中,李自成是流寇,是贼。清朝不过是消灭了贼匪而已,所以并不算灭了汉人的国家。这笔账也不能完全算在满清的头上。其三,当蒙古灭掉宋朝,建立元朝以后,实际上南北对抗的矛盾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。所以实际上汉人对满清的抵制,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。
三、杀功臣是汉人皇帝传统。
汉人皇帝统一了国家以后,为了防止功臣们拥兵自重,常常会做所谓“杀功臣”的事情。实际上就是削夺功臣的权力。这一件事,似乎在道德评价上,有一点过河拆桥的味道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,其实是理解的,甚至是支持的。
为什么说绝大多数老百姓支持呢?一方面,皇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。大家都知道,皇权是一种极权,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因此,凡是影响了皇权权威的事情,大家都会反对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老百姓是支持“杀功臣”的,也是支持康熙削藩的。另一方面,三藩拥兵自重,必然会引发战争。所有的战争受苦受难的,都是老百姓。因此,老百姓是不愿意边将权力无节制而做大的。
四、吴三桂等三藩得不到百姓的支持。
实际上,严格地说,是吴三桂把清兵引入关来的。汉人的江山,也是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被灭的。而且吴三桂还多次追缴南明皇室,最后还残忍地绞死了永历帝。吴三桂真正算得上是一个汉奸。现在这样一个汉奸为了自己的利益,想举兵造反,谎称是为了“复兴汉人江山”,老百姓都不是傻子,都明白这个吴三桂这么干,是怎么一回事。因此不会支持吴三桂的。其余的两藩,也曾经是帮助满清打击“复明”势力的急先锋,当然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。
正是因为有这些原因,所以康熙虽然力量并不强大,但他依然坚持削藩。而实际情况和他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,最终康熙取得成功。
三藩如此强大,吴三桂为何还是败给年少的康熙?
首先,名不正则言不顺。
吴三桂何许人也?一个著名的汉奸。且不说他投降大清是不是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毕竟他的归顺为清朝入关打开了大门。为吴三桂个人考虑,明朝灭亡之后,他困守三海关,只能选择投降李自成或者投降大清朝。而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,使得吴三桂彻底对他失去幻想。
面对着李自成的大军,吴三桂独力难支,不得已联络清朝。从此为清朝入关打开了大门。此后,吴三桂又成为清军南下的急先锋。尤其是向西南进军,讨伐南明,吴三桂为大清朝立了大功。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还是被吴三桂抓了回来,在昆明吴三桂亲自用弓弦勒死了朱由榔。如今由吴三桂来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,有谁会信呢?这样的旗号又有多大的号召力呢?1678年,吴三桂干脆自己登基称帝,建立了“周朝”。
其次,人心思定,吴三桂失道寡助。
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多年,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,有谁还愿意打仗?别看吴三桂来势汹汹,真正支持他的人并不多。吴三桂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。
再次,吴三桂反叛也准备不足。
吴三桂起初并没有反叛的打算,他的愿望也就是继续割据称藩而已。做个平西王,西南的土皇帝,不也挺好的吗?而对于康熙皇帝来说,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?削藩势在必行。吴三桂决定以退为进,干脆向皇帝提出,我老了,我想回东北养老。他以为离开他朝廷无法控制西南,康熙会挽留他继续做平西王。没想到的是,康熙竟然同意了他的退休。吴三桂骑虎难下,不得不起兵反叛。
第四,三藩之间貌合神离
三藩指的是尚可喜、耿精忠、吴三桂,这三藩之间貌合神离,他们在对抗康熙皇帝这一点上有共同的利益。可是尚可喜、耿精忠等人可不想再把吴三桂推上帝位。这也为康熙皇帝各个击破提供了可能。
更加上,康熙皇帝个人的能力。康熙的确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,在灭三藩这件事情上,他意志非常坚定。指挥部署得当。这也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保障。
如果吴三桂不造反的话,康熙能够让他善终吗?
吴三桂不造反,康熙应该也不会让他有好下场的。
清兵入关是,zhi是吴三桂放的,这也直接导致了dao明朝的灭亡。正因为如此,不少百姓和一些大臣遗孤都对他充满了恨意。并且在清朝封她为平西王后,吴三桂并没有安于现状,依旧嚣张跋扈。
作为上一代的的叛臣,都很难被人重用。况且康熙也要立威,安抚前朝遗孤和一些民众,以达到安稳朝局的作用。所以即使吴三桂不造反,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善终。
吴三桂等三藩,康熙其实有三种选择。一是听之任之,随便吴三桂折腾,不过中央集权化的封建王朝是不可能的。二是等着吴三桂老死去以后,对那些二世祖下手,可以事半功倍。三是直接对下手,这是吴三桂这么快就起兵反清的原因。由此可见,无论如何,吴三桂都很难善终。
本文来源于:http://www.yaoshixiu.com/lishirenwu/301463.html,转载请注明来源.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