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的真实生活揭秘,外卖娱乐应有尽有
大宋的真实生活揭秘,外卖娱乐应有尽有
当我们说起宋朝来,最先想到的是什么?
许多人的第一反应,大约就是连年的割地赔款、靖康之耻、偏居一隅、风波亭、崖山之后无中国......看上去一无是处,活该被打倒在地,再踏上一万只脚。
然而,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,真的是老百姓的悲哀吗?
明代的藏书家郎瑛曾经这样说:现在我们国家统一,也没有向外邦赔款,为什么有钱人这么少呢?"一邑之间,千金之家,不过一二",比宋朝差远啦!
在军事成就上,宋朝和明朝相比就是个弟弟,但为什么明朝的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呢?
实际上,许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:在历史上,国家军力强盛、见谁灭谁和百姓生活幸福往往不是一回事。
论能打,历史上的各位皇帝恐怕很少有人是隋炀帝杨广的对手。荡平吐谷浑、三征高句丽、攻取交趾、林邑、琉球、伊吾等国......短短数年就将隋朝疆域扩展至前所未有的地步,国威不可谓不盛。
但百姓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?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隋文帝开皇年间,全国"户八百七十万",而到隋朝末年却只余下二百余万户。人口锐减到这种程度,估计老百姓很难有幸福感。
被后人所羡慕的宋朝百姓,他们所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?
"吃货"遍地的大宋朝
古人云:"民以食为天",吃饱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。而在宋朝,这种需求更进一步,如何吃得花样百出,成为了延续宋朝始终的流行风尚。
历史上,凡是社会风尚的形成,基本都是从上而下、层层效仿而来。宋朝人爱吃,与朝堂中充斥着众多"吃货"自然是分不开的。
根据《邵氏闻见后录》、《西台集》等宋朝当时的资料记载,在宋朝的皇宫中,随随便便的一顿饭,规格也大的吓人:皇帝每天吃饭,"传膳百品"算是毛毛雨,有时晚上来个加餐,各种菜肴、点心、瓜果加起来,甚至不下千数。
平时就这么铺张,皇宫搞起宴会来更是浪费。
宋仁宗算是北宋皇帝中比较收敛的一位,然而举办一次"内宴",仅一份螃蟹就花去了两万八千文钱。等到宋徽宗即位后,在宴会花销上更加登峰造极:政和二年(1112年),宋徽宗宴请蔡京等9位大臣,居然整出一顿"海鲜宴","出螺蛤虾鳜白,南海琼枝、东陵玉蕊与海物惟错"。
在没有生鲜快递的宋朝,能够摆出这样的宴席,所花费的人力、物力肯定是天文数字了。
皇帝带头,百官自然也不能落后。宋真宗时期的名相吕蒙正热爱鸡舌头,天天都得来上一顿鸡舌汤,鸡毛在家里堆成山。
他的侄子吕夷简更牛,当时淮水中所产的白鱼是个稀罕物,皇宫里也是难得一见,而他夫人在一次走亲戚时,居然送出十筐白鱼当礼物,令人瞠目;至于蔡京、秦桧等"奸相",那就更是奢靡无度、难以形容了。
在上层社会的带动下,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开始在市井中流行开来。在首都东京(河南开封),诸如川饭店、南食店、分茶店等经营各地风味菜品的饭店四处可见,就算你懒得出门,也可以差人到饭店去叫"外卖",用不了多长时间,饭店就会派伙计送餐上门,相当方便。
到了南宋时期,许多出名的饭店、小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,例如李婆婆杂菜羹、戈家甜食、贺四酪面等等,不仅面对普罗大众,还成功逆袭,打入了宫廷市场。
宋高宗就相当喜欢市井小吃,常常在宫里叫外卖,"喧唤市食",可能在他看来,吃吃这些民间食物,就算是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,与民同乐了吧。
宋朝城里人真会玩
光有美食还算不得什么,宋朝人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,在"玩"上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。
我们都知道,想要玩的好,酒是不可或缺的元素。一旦喝晕了,玩起来才能更加放松和自如。
然而,酒在中国古代的地位相当特殊,由于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,所以,在农业不发达的时代或是遇到天灾时,朝廷经常会颁布禁酒令,达到节省粮食的目的。
从周朝起,历代都曾经实施禁酒,例如北魏文成帝时,曾经下令对酿酒、卖酒、饮酒的人一律砍头,严格程度算得上历朝之最,如果李白生在这个时代,估计得活活憋死。
但在宋朝,禁酒是不存在的,不但不禁酒,还积极推广私人造酒,从北宋起,许多大饭店,例如东京的仁和楼、遇仙楼等,就从官府购买酒曲自己酿酒,多余的酒还能够批发给小店,是真正的产、销一条龙。
现代人喝酒喝多了,爱去洗浴中心泡个澡,宋朝人也有这习惯。当时,宋朝的公共浴室随处可见,许多大酒店还干脆自建浴池,服务相当周到。
吃喝玩乐之余,宋朝的坊间就有了为数众多的"奢侈品商店",供当时的达官贵人进行消费。朝鲜的文具、日本的扇子、越南的香料、以及宋朝自产的陶瓷和丝绸,在这些商店里都能见到,虽然价格不菲,依然受人追捧。
在城市里呆腻了,自然想要出去游山玩水。
根据《梦梁录》记载,南宋时期,"临安风俗,四时奢侈,赏玩殆无虚日"。除了临安人之外,四川人也是当时旅游团的主力之一,《宋史》中记载,四川人"所获多为遨游之费,踏青、药市之集尤盛焉,动至连月"——挣的钱大部分都花在旅游上,看来四川人爱玩的基因,从宋朝时就有了。
既然出门旅游,交通工具自然就成为了必需品。当时,许多达官贵人家都备有"私家车",其中最牛X的名为"细车",每辆车配15头驴,由5、6个车夫同时驾驶,速度飞快,"其震荡如逆风、上下波涛间",基本等于古代版的兰博基尼。
有吃有玩,没事还能买买买、旅旅游,宋朝百姓的生活受人羡慕也就不奇怪了。
宋朝人的底气从哪来?
虽然宋朝的城市生活看上去很美,但有人肯定要问,这样一个"消费"社会,老百姓的底气到底从哪来?
我们都知道,美国人之所以消费能力强,是因为具有相当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。而在宋朝时期,也存在数量众多的中产阶级——富民。
所谓"富民",不仅包括乡村中的大小地主,也包括城市中从事手工业、商业的普通人。由于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,大大小小的地主相当普遍,失去土地的普通百姓一部分成为佃户,另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涌入城市,从"农民工"做起,逐步在城市扎根,成为了真正的"市民",给宋朝城市的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。
宋真宗年间,宰相王旦曾经上书:"兼并之民,徭役不及,坐取厚利,京城资产,百万者至多,十万而上,比比皆是。"有如此多的富户,自然有消费的本钱,而许多为他们服务的"打工仔","每日所得亦有百钱",养家糊口、维持温饱不成问题。
除此之外,宋朝还非常重视社会福利。
宋哲宗元符年间,朝廷颁布"居养法",对鳏寡孤独以及生活贫乏的穷人,"知州、通判、县令,佐验实,官为居养之,疾病者仍给医药";"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,许送近便居养院,给钱米救济";"孤贫小儿可教者,令如小学听读......遗弃小儿雇人乳,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"——从小到老,全方位覆盖,不仅管吃管住,还管治病和教育,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福利社会的典范。
在朝廷的带动下,许多达官贵人也乐于开展慈善事业,不仅向朝廷设立的"居养院"捐钱捐物,还资助家庭贫困的学子读书,形成了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。
可见,在宋朝当一名乞丐,不见得比其他朝代的普通百姓活的差。
有这样的社会保障,使得宋朝的社会空前稳定。据记载,在两宋三百一十九年的历史中,虽然前后发生了四百余起农民起义,但绝大多数是小打小闹,从未出现像唐末黄巢、李自成、太平天国这种动摇帝国基础的起义,其中规模最大的方腊起义,也不过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,不得不说,这是与宋朝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分不开的。
由此看来,虽然宋朝"外战外行",但在国家治理水平上,还是要比后来的元、明两朝不知高到哪里去了。
宋朝的娱乐场所通宵达旦,夜生活真的非常发达吗?
宋代市民生活的丰富与繁荣
前一阵子,成都、重庆、上海、天津等城市相继出台了一套旨在提升城市“夜经济”的政策,使老百姓能够充分享受到“夜经济”的便利和美妙。今天我们在大力提倡的“夜经济”,其实早在宋代就已经相当发达了。宋朝不是积贫积弱吗,夜生活为何如此繁荣?
一、为何是宋代?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,每个人都像被上了发条一样,紧赶慢赶地往前簇拥着。白天,你是属于世界的;只有到了夜晚,世界才是属于你的。各种应接不暇的夜店、酒吧、西餐厅、音乐厅等,都成了消解都市紧张又沉闷的情绪的通道。
恰恰从宋代开始,人们才有机会在夜间出行,吃喝玩乐,享受宝贵的夜生活。
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?”
这句脍炙人口的绝美诗句,用短短两句话便把大宋的繁华描写地淋漓尽致,而“大宋夜市”的喧闹印证了它的繁荣。
宋人笔记《铁围山丛谈》中说:“马行街者,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。蚊蚋恶油,而马行人物嘈杂,灯光照天,每至四更鼓罢,故永绝蚊蚋。”作者巧妙地利用“蚊子趋光”的特性,描述了宋朝夜市灯火久久不绝的场面。
灯火通明、人头攒动的大宋夜市
宋朝之前的统治者,常常将宵禁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。因为在古代的夜晚,即便是住在城里的百姓也并不见得安全。统治者规定了每日坊和市的运行时间,就是老百姓出门买东西也得严格遵守国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。
唐朝的都城长安从布局上来看,就处处体现着儒家思想中重农抑商、农商分离的原则。而北宋的都城汴梁,则脱离了这种强硬的命令模式。严格限制居民外出并不利于经济和商业的发展,强制性地将市场“置于白天”,并且强调“坊市分离”,是传统上政府管理市镇的基本模式。
开封鼓楼夜市至今仍然红火
不过,这些传统模式到了宋朝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。据统计,宋代的夜间经济繁荣程度十分可观。商人从贩茶吃酒、勾栏瓦舍中可以获取足够的财富。而这些通过服务业消费得到的税收,最多竟能占政府年度收入的1/4强。
提到唐朝,则言必称其“大”或“繁盛”,而宋朝则被打上了“积贫积弱”的刻板印象。实际上,宋朝的贫弱虽然史有明载,但宋代之物华却也是不争的事实。从宋代开始的“夜市”,正是其内在繁荣的具体表现。
二、宋代的夜,如此美妙唐朝人口过10万之上的城市仅有十几座,而宋朝人口强过10万以上的城市共有52座。明显来看,宋代城市的兴建速度和城市建设规模是十分可喜的。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相同时期的欧洲,我们便能感受到宋朝市镇经济的超越与发达。当时的欧洲人口过两万的城镇凤毛麟角,仅有法国的勃艮第地区和巴黎地带、意大利的沿海工商业城市能有相较之力,当时的威尼斯区区5万常住人口,不足汴梁的1/10。
今天的威尼斯
北宋的都城汴梁是世界少有的人口近百万的特大城市,汴梁也是真正的“不夜城”。由于取消了宵禁令,汴梁的夜晚充满了商贩的叫卖与人潮中的交谈声。“日暮鼓动,叫卖声甚隆;夜市未完、早市又启”描述的就是宋朝商业的真实场面。诚如《东京梦华录》所言:“宋代夜市直至三更尽,才五更又复开张。如要闹去处,通晓不绝。”
夜市街头处处各有茶坊、酒肆。在炎热的夏天,常常会有沿途歇脚的客人向店家要来一碗凉茶吃了。在酒店或客店里,能为客人提供的绝佳款待,便是一份上等好酒。酒是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贫民百姓均有所依赖的生活调剂品,是“怡情、通情和抒情”之物。
临街沽酒的商贩
此外,除面店、果铺提供基本的生活原料之外,用细磨面粉或稻米制作的糕点,诸如大名鼎鼎的炸物“酥黄独”“馓子”,香气扑鼻的“蒸饼”“糍粑”,入口即化的“甜糕”“八宝饭”,都是令时人欲罢不能的美食佳肴。
宋代美食:酥黄独
彩帛、绒线、香烛等手工用品也是在宋代市场中的稀罕物件。宋代市民文化有所兴起,由此带来了十分兴盛的“审美需求”。从汉代到魏晋这段时期,中国培养出了正统文化之外的“逍遥文化”;而经历了唐代官方文化再次兴盛之后,宋朝的市民已“酝酿”出比较强烈的文化审美需要。
从蜀地、江浙地带传来的“新织机”,吸取少数民族文化而诞生的“新花纹”,以及从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的棉纺织业,还有大名鼎鼎的制瓷业等,都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。传统上,新鲜事物出现后会首先作为贡物提供给宫廷消费,而宋人则有与达官贵人共享“新鲜玩意儿”的机会。
宋代农家中已出现有织机
现代人熟悉的“快餐店”,在宋时也已出现。文曰:“盖经纪市井之家,往往多于店舍,旋买见成饮食,此为快便耳。”可见宋人已经能够一边享受手里的美食,一边悠闲地立于桥头赏月。品上一口美酒,尝上一碗“羊鹅什”,快意人生不正如此吗?
在朱雀门以外的“州桥夜市”和“马行街夜市”,也会出现围绕着街道“依次排开”的小商小贩们。鱼、鲞、禽、肉等能从市面上购得的丰富食材,也被他们利用到了极致。即便是在宫城附近的“禁脔之地”,也会有夜夜笙歌的场景,常有“贵妇佳女,纵赏观睹;惯习成风,不相笑讶”。
由于宋代的消费主体已经扩大到了各种阶层,因此市场间除了有“珍馐佳肴”提供给市民之外,还出现了“勾栏瓦舍”等文娱场所。及至宋代,一些专司“说书、表演杂耍和唱奏曲艺”的艺术家已经出现在了市场上,他们专门以此为生,几乎脱离了农业生产。
南宋临安的市场:行人与商贩摩肩接踵
“瓦子”,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娱乐场所。有些从南到北的生意人,或是无聊来此消遣的市民们,团聚在同一个大厅内。整个大厅会被雅致的挂画和高档的屏风装点得很有格调,这里既能满足人们的消遣需要,也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。
有些商贩还会向临街的诸如“瓦子”一类的私人场所提供“外卖服务”。当人们正沉醉于说书人的精彩表演时,他们还能品尝到一些可口趁手的零嘴美味。大多时候,一些善于“鼓瑟吹笙”的才女们也会用她们的独特气质吸引老主顾前来消费。正所谓“店铺之财源滚滚、车马之喧嚣过市,仕女之风采都丽、文士之风流神韵”,宋人之夜,真令今人艳羡!
时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场所:瓦子
漫谈外卖:都是古人玩剩下的,达官贵人和皇帝都在点
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完善,我们的生活便利了很多。由于生活压力不断变大,当代很多年轻人都没时间,或者没时间做饭,外卖行业适时兴起。
很多人认为外卖是近现代兴起的,但根据史书记载,早在宋代外卖行业就已经出现了。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上仔细看就会发现,经常有那种酒店的伙计拿着饭盒匆忙的穿梭于人群当中,而这些人就是当时的外卖小哥。也有史书记录证明,例如宋朝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," 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,猪羊荷包,烧肉干脯,玉板鲊豝, 鲊 片酱之类 "。
宋代时期经济发达,人民生活富足,在宋代都城富人阶级就出现了点外卖这样的服务。那时还没有出现手机这样方便联系的交通方式,宋代时期的外卖服务主要是靠人力通讯。达官贵人一般都懒得出门,直接让下人去酒店订饭菜,再由店小二送到府上。
当时外卖服务一共有三种方式,一是直接叫下人去饭店要菜,逐时施行索唤;二是和相熟的酒店提前定好饭菜,定点送达。《东京梦华录》:宣和年间,自十二月于酸枣门(二名景龙)门上,如宣德门元夜点照,门下亦置露台,南至宝箓宫,两边关扑买卖,晨晖门外设看位一所,前以荆棘围绕,周回约五七十步,都下卖鹌鹑骨饳儿、圆子、拍、白肠、水晶鲙、科头细粉、旋炒栗子、银杏、盐豉、汤鸡、段金橘、橄榄、龙眼、荔枝;三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,比如赌场等地,到了饭点就会有人来提供送饭服务,类似现代在长途旅行中提供用餐服务。
当然,在古代并不是所有餐馆都提供外卖服务的。毕竟成本高,面向的服务群体是少数人,小餐馆与大酒楼相比没有竞争力。正店,相当于现在的豪华餐厅,对一些顾客提供VIP服务,有全套的服务流程,承包尊贵客人的酒席,这种一般都是固定的顾客。脚店,是指一些有自己经营特色的店,面向的服务对象更广一些,但也是富足人家才消费的起的外卖服务。分荣,是指一些生意火爆,成本低,利润高的小餐馆。这种提供的外卖服务最贴心,由于不过分追求精致和质量,送货速度也是最快的。
根据史书记载,有一次皇帝微服私访出来体验民间的生活,到了夜里还没有回去,这时候突然饿了,于是索性就坐到大排档里吃起了饭,这一吃不要紧,赵构发现这饭菜竟然不比自己皇宫里的差,他非常高兴,当场就给了小二赏赐。后来大家就传开了。孝宗皇帝经常派人到街市上点"外卖",比如说杂菜羹、甜食、面饼之类的街头 美食 ,都是皇帝十分喜爱叫的几家外卖。皇上都喜欢,自然带动了民众的热情。外卖行业就兴起了,并在之后的岁月里,不断发展完善。
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十四回中提到:" 西门庆听言大喜,即令来旺儿 、玳安儿 、来兴 、平安四个小厮,两架食盒,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。"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写道:"正存想间,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,挑了一担食盒来。"《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 历史 歌谣选·宋景诗起义》也提到过:"家家户户都献礼,火腿板鸭。由这些典籍可知,在古代是有专门装外卖的餐具的。
温盘:古代用来保温食物的器皿,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,上层瓷薄,下层瓷厚,中间是空的,在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,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,体现出更佳的口感。食盒:古代专门盛放食物酒菜、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,有木、竹、珐琅、漆器等材质,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,内有数层不等。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。可见古人的外卖服务一点都不比我们现在差。现在的餐具大多是塑料的,并不保温,而且长时间循环使用对身体不好。
除了餐具的美观,实用外,外卖服务的种类也是非常齐全的,现在已知古代的外卖 美食 数量多达1000多种以上,有粥、面、饭、糕点、酱料、鸡鸭鱼肉、猪羊牛肉等等,几乎涵盖了所有 美食 ,大概除了冷饮和冰品不容易保存的外卖以外,其他街市上能够买到的 美食 ,都能通过外卖送到家中。可谓应有尽有。
古代外卖起源于宋代,大宋 美食 ,简直可以单拎出来做期"舌尖上的宋朝"。品类丰富是当时外卖的特点之一,和现在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。而且宋代做生意十分讲究诚信,外卖不满意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提供了投诉服务,南宋周密《武林旧事》、吴自牧《梦粱录》等史料笔记明确记录了,餐馆提供"逐时施行索唤"、"咄嗟可办"的外卖服务。可见北宋外卖行业体系的完善。清代的外卖体系更加完善,在外出游玩时一样能享受外卖待遇,甚至酸梅汤,冰刨这样不容易储存的食品,也加入了外卖行列。
小小的外卖服务的 历史 也可以追溯到繁华的宋朝,当时的古人过的生活并不比我们差,和我们的生活一样便利,而且还比我们更有智慧。
本文来源于:http://www.yaoshixiu.com/lishirenwu/317278.html,转载请注明来源.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