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治疗寒性胃痛,一灸一个准

中医必背 2023-09-28 08:37:06   点击量 : 925  

2023-04-08 08:02:00    作者 : 郴州市中医医院

艾灸治疗寒性胃痛,一灸一个准


现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大,加上饮食以及作息不规律,于是胃病就成了当代年轻人中的常见病,而胃病中最为普遍症状就是胃痛。

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,又称“胃脘痛”。由于疼痛部位近心窝处,古人又称“心痛”“心下痛”等。其发生常与寒邪客胃、饮食伤胃、肝气犯胃、脾胃虚弱等有关。而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寒性胃痛。

寒性胃痛包括寒邪犯胃脾胃虚寒两个证型。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若寒邪客于胃中,寒凝不散,阻滞气机,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;若劳倦内伤,久病脾胃虚弱,或禀赋不足,中阳亏虚,胃失温养,内寒滋生,中焦虚寒而痛。

寒邪犯胃主要症状:上腹胃脘部暴痛,痛势较剧,饥时痛减,纳后痛增,得温痛减,遇寒痛增,恶寒喜暖,口不渴,喜热饮,或伴恶寒,苔薄白,脉弦紧。

脾胃虚寒主要症状:上腹胃脘疼痛隐隐,痛处喜按,空腹痛甚,纳后痛减,泛吐清水,喜暖,大便溏薄,神疲乏力,或手足不温,舌淡苔白,脉虚弱或迟缓。

若在家中出现以上胃部症状,可使用艾灸用以下两种操作方法进行缓解。

取穴以胃之下合穴、募穴为主,即其主要取穴为足三里、中脘、内关、神阙、胃俞以及脾俞。


温和灸

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腧穴,距离皮肤2-3cm处进行施灸,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灸至皮肤红晕为度。每日1次,每次15-20分钟。


温灸盒灸

将艾条点燃后插入温灸盒孔中,放置于腧穴处进行灸治即可,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灸至皮肤红晕为度。每日1次,每次15-20分钟。


穴位定位


足三里—小腿外侧,犊鼻(外膝眼)下三寸,胫骨前嵴外一横指


中脘—上腹部,正中线上,脐上四寸



内关—腕掌侧远端横纹上两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



神阙—腹部,脐中央



胃俞—背部,十二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
脾俞——背部,十一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

注意事项

1.单次施灸时间不可过长,以防烫伤;

2.施灸时,注意避开易燃物品,以防起火;

3.灸后可饮用热水,避免饮用凉水;

4.天气较凉,施灸时应注意保暖;

5.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,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以感知温度,做到既不烫伤皮肤,又有好的效果;

6.灸法适用于寒证、瘀证,禁用于虚热证,施灸前应由专业医生辨清体质或明确诊断,避免盲目自灸。若出现口干、咽痛、大便干结、尿色深黄等上火症状,应减少灸量;

7.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胃痛,或症状无法缓解甚或加剧,或伴有呕吐、腹泻、黑便等严重症状者,要及时医院就医,查明病因,对症治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

胃疼艾灸哪个部位图,胃疼艾灸有用吗

胃疼艾灸有用,局部选穴和远端选穴胃疼艾灸有治疗效果。
胃疼的主要原因与足阳明胃经或任脉经有关,所以在艾灸时可选择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,正中线的任脉选择的穴位主要有局部选穴和远端选穴。中医认为胃疼主要与脾胃有关,病位在胃而及于脾,寒邪客胃,饮食伤胃,肝气犯胃,脾胃虚弱,血瘀凝滞等,这些原因最易引起脾胃气运行不通畅,不通则痛,艾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,增强疏通的力量,从而达到缓解胃疼的作用。
有关艾灸的知识可以向专业人员了解,以传艾健康公司为例,公司的名师精通悬灸、温针灸等灸法,对面诊、手诊、推拿、拔罐、刮痧等多种中医外治疗法也颇有研究,经验丰富。
更多问题欢迎咨询传艾健康客服。

艾灸让你告别疼痛的苦

疼痛虽然是一种预警机制,但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。有些疼痛甚至导致患者不能活动,如急性腰扭伤、膝关节炎、腹痛、痛经、神经性头痛等,甚至不能自主就医。而往往有些疼痛的治疗很简单,疾病也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害。如果掌握疼痛的自我处理方法,不仅可以减轻疼痛,而且可以及时自我就医,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,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。

中医理论认为导致疼痛的病机有两种“不通则痛”“不荣则痛”。而艾灸具有疏通经络,运行气血的作用,如果使用得当,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尤其是寒性疼痛,效果更佳。今天我们不涉及艾灸对疾病的治疗,因为治疗要牵涉到诊断、辨证、配穴等等极为繁琐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掌握的。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艾灸止痛。

1.艾灸疼痛局部:

适用于寒性、扭伤、腰椎间盘等引起的疼痛,有创口、疮疡禁用。采用雀啄灸(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,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,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,给以较强烈的温热 *** 。每次灸治5~10min左右。)止痛效果明显。

2.分部位取穴:

头痛艾灸风府、风池、大椎;颈部疼痛艾灸落枕穴、后溪、颈夹脊;胃痛艾灸中脘、足三里;腹痛艾灸天枢、神阙、气海、关元(痛经可加三阴交、地机);腰痛艾灸肾俞、腰夹脊、委中;小腿疼痛艾灸承山、阳陵泉、后溪。均采用温和灸,每穴10min。

慢性胃炎艾灸治疗,6大艾灸胃炎穴位图解

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,是一种常见病,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。中医认为多因长期饮食不节、喜食辛辣、过食生冷、精神刺激、情志不畅、外邪内侵、劳累受寒、气候变化等因所致。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上腹部胀痛等症状,严重者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呕血、大便呈黑色等症状。

选穴取穴脾俞穴、中脘穴、天枢穴、下脘穴、胃俞穴、足三里穴。


脾俞穴: 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(简单取穴:肚脐对应脊柱向上推三个椎体就是11胸椎,此胸椎下凹陷旁开1.5寸)。现代常用于治疗 胃溃炎、胃炎 、胃痉挛、神经性呕吐等。

胃俞穴: 位于脊柱区,第12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(同上,肚脐对应脊柱向上推2个椎体就是12胸椎,此胸椎下凹陷旁开1.5寸)。现代常用治疗 胃溃疡、胃炎 、胰腺炎、肠炎等。

中脘穴: 位于人体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治疗恶心、治疗烧心、嗳气、治疗慢性肝炎、 慢性胃炎、胃痛 ,辅助消化等。

下脘穴: 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2寸。现代常用于治疗 胃炎、胃溃炎、肠炎、痢疾等。

天枢穴: 位于腹部,横平脐中,前正中线旁开2寸。主治腹痛、腹胀、便秘、腹泻、痢疾等胃肠病证。现代常用于治疗 急慢性胃炎、急慢性肠炎、阑尾炎、肠麻痹、 细菌性痢疾、消化不良等。

足三里穴: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现代常用于治疗 急慢性胃肠炎、十二指肠溃疡、胃下垂、痢疾、阑尾炎、肠梗阻 、肝炎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风湿热等


艾灸方法

步骤1用艾灸盒灸脾俞穴、胃俞穴,每穴15分钟,每天1 2次。

步骤2温和灸中脘穴、下脘穴,每穴20分钟,每天1 2次。


艾灸对治疗胃疼是否有效果?多久才能见效?

这要看艾灸的穿透力有多强。不是每个艾灸产品的穿透力都一样。普通艾条只能调理表皮,达不到深层艾灸胃痛有用。针灸治疗胃脘痛,局部和远端穴位都有疗效。胃痛的主要原因与足阳明胃经或任脉有关。所以艾灸时可以选择足阳明胃经,因为足阳明胃经充满了气血。

人脉在中线选穴主要有局部选穴和远程选穴。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。病位在胃及脾寒邪袭胃食伤,肝气侵胃脾胃虚弱血瘀气滞等。这些原因最容易造成脾胃气运行不畅,从而引起疼痛。艾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通不畅的脾胃之气,增强疏通力,从而达到缓解胃痛的效果。

关于艾灸的知识可以向专业人士学习。建议服用补脾益肠丸和肠炎宁治疗这种情况。痊愈后,我们通常用香砂养胃丸和乳糖酶片调理一段时间。建议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更好的治疗。这要看艾灸的穿透力有多强。不是每个艾灸产品的穿透力都一样。

普通艾条只能调理表皮,达不到深层病情分析艾灸可以辅助治疗胃病。建议艾灸可以刺激和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,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,具有预防和消除疾病的保健作用。如果有胃病,最好先用西药明确疾病类型,再先用西药控制。艾灸治疗胃病只是作为辅助作用,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,但不能根治胃病。这种缓解只是针对疼痛麻木胃痛。

原因是胃溃疡就是胃发炎甚至有伤口。所以关键在于养胃严重需要适当治是的,艾灸属于中医理疗,疗效非常显著。一般可以通过艾灸适当的穴位来治疗胃病,如腹部的中脘上脘、下脘穴,小腿的足三里阳陵泉穴或手臂的太冲穴等。艾灸可以缓解胃病辅助胃病康复。

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“艾灸治疗寒性胃痛,一灸一个准”,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,关注我们获取超多艾灸养生信息。

本文来源于:http://www.yaoshixiu.com/zhongyibibei/374303.html,转载请注明来源.
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
Copyright © 2022-2024 yaoshixi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众妙之门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,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。客服邮箱:daokedao3713@qq.com

备案号:鲁ICP备2022001955号 联系方式:daokedao3713@qq.com

网站地图